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1-07-20 09:49
在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色湖西教育基地,一座情景雕塑格外引人矚目。雕塑反映的故事主題是“高粱地里救親人”。
少年營救受傷戰(zhàn)士
故事要追溯到1943年9月的一天。這是一個白色恐怖的日子,日偽軍對我湖西區(qū)根據地進行“鐵壁合圍”大掃蕩。位于湖西抗日中心區(qū)的楊樓鎮(zhèn)卯湖村是日偽虎視眈眈的重點區(qū)。
家住卯湖村的孟大娘和她的兒子孟憲文是故事的主人公。孟大娘的丈夫參加了抗日縣大隊,家里只剩下他們娘倆。這天下午,少年孟憲文肩背糞箕子,迎著落日余暉,到村西的高粱地里割草。
一望無際的高粱地里,秸稈倒伏,雜草叢生,一片寂靜。孟憲文揮鐮割草,想著盡快離開。突然,高粱地深處傳來呻吟聲……“是誰?”“干啥的?”孟憲文驚詫地喊道,并向聲響處踱去……
原來,在高粱稈掩映的草堆上,躺著兩個血肉模糊的人。孟憲文從熟悉的服裝認出他們是受傷的八路軍戰(zhàn)士。見到孟憲文,兩戰(zhàn)士警惕地摟緊懷里的步槍。孟憲文小聲地說:“我爹是抗日大隊的,我家是抗日軍屬,你倆別擔心!”兩戰(zhàn)士遂放松了警惕,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?!按蟾绺纾銈z是哪個隊伍的?”孟憲文又問?!笆畧F的,掩護主力部隊突圍,俺倆負傷了,在這里一天一夜了。”小個子戰(zhàn)士回答?!拔沂敲宓模驮诟浇?,鬼子滾回老窩了,你倆先到我家養(yǎng)傷吧!”
孟憲文的家在卯湖村的西頭,土打的圍墻圈著兩間低矮的草房。孟憲文和母親將兩名受傷戰(zhàn)士安頓好,孟大娘接著燒了面湯,端給傷員喝。大個子傷員叫張大勇,是江西人,傷口化膿,生了蛆。孟大娘輕輕地將蛆撥出,用鹽水沖洗傷口,然后敷上消炎藥。
幾天后,在孟家母子的精心護理下,兩名戰(zhàn)士的傷情好轉起來。
與敵人周旋躲掃蕩
這天,湖南籍小個子戰(zhàn)士李大義對孟大娘說:“我們的傷好了許多,得趕緊歸隊,不能再給您添麻煩了?!泵洗竽镞€是擔心他們的安全,對兒子孟憲文說:“你想法子找到湖西區(qū)干部,再由區(qū)政府把倆戰(zhàn)士轉送到主力部隊?!?/p>
可是,次日黎明,他們聽到了槍聲,村里群眾拖家?guī)Э跂|躲西藏。日偽軍又一次“掃蕩”來了。
戰(zhàn)士張大勇、李大義看到孟大娘母子著急的樣子,連忙說:“大娘,您娘倆趕快走,我們手里有槍。真的躲不過去,我們就跟敵人拼了,不能再連累您了!”說著,兩戰(zhàn)士握起槍就往屋外挪動。孟大娘忙扯住兩戰(zhàn)士,堅定地說:“俺娘倆一定要保護好你們,現在你們得聽俺的話。”接著對孟憲文說:“你快去找你村長大叔,就說娘找他有急事。”沒等娘的話落音,孟憲文就撒腿跑出院子,很快找來正在組織群眾轉移的村長。孟大娘對村長說:“兄弟,這是兩個受傷的八路軍戰(zhàn)士,在俺家好幾天了,咱們要保護好他們?!贝彘L二話沒說,立即叫來4個年輕人,對他們說:“我把這兩個同志交給你們,絕不能有閃失!”于是,大家背起傷員一起向村外跑去。
他們躲進村北一片高粱地里,孟大娘負責護理兩名戰(zhàn)士,孟憲文則趁機找水和食物。一連三天,他們從東邊轉到西邊,從南邊轉到北邊,貓在草窩里,躲進深溝里,總算避過了敵人的掃蕩。
敵人走后,他們回到了被敵人糟蹋得不成樣子的村里。孟大娘的兩間茅草屋被燒,僅剩下殘垣斷壁。戰(zhàn)士張大勇悔恨地拍打自己的大腿,李大義則哽咽著說:“大娘,我們倆把您家害苦了,房子沒有了,您娘倆怎么過呢?”孟大娘安慰道:“孩子,不要難過。房子燒了咱們住地窨子。只要有咱們的隊伍,有你們這些好戰(zhàn)士,小日本的日子就長不了!”
幾天后,村長與湖西區(qū)黨委、專署取得聯系,孟大娘和孟憲文及村民將戰(zhàn)士張大勇、李大義送到了部隊醫(yī)院。
故事背后的故事
2019年夏,紅色湖西教育基地建設之初,單縣有關抗戰(zhàn)文物搜集人員來到卯湖村尋找孟大娘一家,僅見到了70多年前孟家被燒房屋的廢墟,并未找到孟憲文母子及其后人。后來查詢孟氏族譜,最終找到了在貴州的孟大娘的孫子,也就是孟憲文的兒子。
孟大娘的孫子講述了“高粱地里救親人”故事背后的故事。當年,孟大娘家的房子被日偽軍焚燒后,少年孟憲文追隨父親的抗日足跡,帶著孟大娘參加了八路軍。他不怕犧牲,英勇作戰(zhàn),曾多次立功受獎。
1949年,孟憲文隨湖西部隊南下作戰(zhàn),后退伍轉業(yè)到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的金融部門,1997年10月去世。抗戰(zhàn)勝利后,孟大娘獨自回到老家卯湖村。新中國成立后,孟憲文將母親從老家單縣接到貴州生活。1964年7月,孟大娘辭世,享年74歲。
孟憲文戎馬多半生,卻從未向兒女們講述過自己的英勇經歷。當年,報紙曾刊登過“高粱地里救親人”的故事,孩子們讀給孟憲文聽,老人只是會心地點點頭,淡然地說;“抗戰(zhàn)時期,在咱們湖西老家,這樣的故事忒多了,咱家的故事算不上大故事……”
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